条件允许下,入仓粮食按不同水分段分仓储存,按不同水分的粮食采用不同通风设备和通风方式,适时降水和均衡粮温水分。
粮情稳定后,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前,采用聚泡沫板等材料对门窗、通风口进行密闭,粮面隔热压盖和覆膜,检测仓房气密性,分析仓房气密性与粮食失水的关系,通过试验,找出粮食保水减损与仓房气密性相关参数。
储粮水分变化规律跟踪
在通风降温期间,通过连续跟踪监测仓房的 “三温”、“两湿”等粮情数据,每次通风结束后检测粮堆内固位的粮食水分,分析不同通风阶段,粮食水分变化情况。
在排积热过程中,连续监测进出空气湿含量差,分析排积热操作对水分损失的影响。
检测试验仓和对照仓的气密性,检测仓内温湿度变化情况,分析不同仓房气密性与水分损失的关系。
此外,日常工作中我们还要及时记录和监控粮情,分析和确定出粮食水分减量的主要原因,不断优化储粮通风系统配置及策略。
对产品精度要求过高,产品检测方法过于简单。我国粮油产品的检测很多是采用直接比较法,检测手段简单,主观因素太大。以大米为例,决定大米质量等级的主要指标是加工精度,按加工后米胚残留以及米粒表面和背勾残留皮层的程度来定,以国家制定加工精度标准样品对照检验。加工精度的检验方法有直接比较法和染色法,多数加工企业按大米标准中制作加工精度标准样品时参照文字描述规定来检测等级(有的大中型企业按精白度或留胚比例定等级),直接比较法和染色法都没有标准样品参照比对,对大米加工精度的把握上就存在差异性,再加上大米出厂检验只要求型式检验项目,对检验员的检测能力、检验室的配置要求不高,所以出厂产品以客户订单要求为标准,加工精度多数存在过高的现象。另外,对于影响口感不大的碎米,在GB1354—2009《大米》中对普通大米(非)要求过高,而 GB 1354—1986《大米》中碎米为 15%,较 GB1354—2009《大米》中的一级差 7.5%、二级差 5%,部分可用的主粮在新标准中变成了副产品,造成主粮的浪费。
您好,欢迎莅临上谷仓储设备,欢迎咨询...
![]() 触屏版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