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粮食仓储对策建议
我国有机粮食产业发展迅猛,储粮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制定有机粮食的有机仓储方式以及储粮有害生物的有机防治方法意义重大。基于储粮有害生物的生活习性,在粮食收获到入仓的全过程中提出了阻挡、驱避、杀灭等控制方法,同时考虑有害生物赖以生存的温度、水分、空气等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机粮食的仓储方式,对于生产企业技术方案的制定以及认证标准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但这些仓储方式需要因地制宜做出调整,尚需根据实践加以改进和完善。在国内外粮食储藏及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成果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从经济、安全、有效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符合有机产品标准、适于有机粮食储藏的有害生物生态控制体系,开展基于储粮生态系统的储粮生态因子调控技术的研 究与推 广,如低温储藏、气调储藏技术等,同时结合植物源粮食保护剂的应用,是今后有机粮食储藏及其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熏蒸过程中,实现完全杀虫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足够的气密性、适当的施药、良好的气体分散技术、有效的浓度检测与保持以及充分的熏蒸时间等。基层粮库的仓房条件如果不是很好,仓库的隔热性和密闭性较差时,更应提早实施熏蒸,有效控制虫害发展情况。
提早熏蒸之后,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注重防护,仓外要定期消毒,防止;加强密闭隔热,防止害虫进入,维持粮温在较低的水平;另外,在遇到降温天气时,要迅速排除仓内积热。
对产品精度要求过高,产品检测方法过于简单。我国粮油产品的检测很多是采用直接比较法,检测手段简单,主观因素太大。以大米为例,决定大米质量等级的主要指标是加工精度,按加工后米胚残留以及米粒表面和背勾残留皮层的程度来定,以国家制定加工精度标准样品对照检验。加工精度的检验方法有直接比较法和染色法,多数加工企业按大米标准中制作加工精度标准样品时参照文字描述规定来检测等级(有的大中型企业按精白度或留胚比例定等级),直接比较法和染色法都没有标准样品参照比对,对大米加工精度的把握上就存在差异性,再加上大米出厂检验只要求型式检验项目,对检验员的检测能力、检验室的配置要求不高,所以出厂产品以客户订单要求为标准,加工精度多数存在过高的现象。另外,对于影响口感不大的碎米,在GB1354—2009《大米》中对普通大米(非)要求过高,而 GB 1354—1986《大米》中碎米为 15%,较 GB1354—2009《大米》中的一级差 7.5%、二级差 5%,部分可用的主粮在新标准中变成了副产品,造成主粮的浪费。
您好,欢迎莅临上谷仓储设备,欢迎咨询...
![]() 触屏版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