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温正常,局部粮食水分过高。由于粮食是热的不良导体,加之新建仓房的堆粮线高,仓容量大,使外温对储粮中心部位的粮温影响很小。在夏季人库的新粮中,就会形成一个储粮热心,如果在粮食入库过程中混入高水分粮或仓房渗水等,均会引起局部粮食水分偏高,产生局部发热现象。这种发热又分由霉菌引起的储粮发热和害虫引起的储粮发热,都对储粮的安全形成较大威胁。
粮食水分正常,粮温较高。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天气干燥、气温较高季节入库的粮食中,虽然人库后及时进行熏蒸处理,入冬后进行自然降温,但没有进行机械通风降温,中下部粮温一般在24~26℃,高达28℃。由于温差作用,粮堆内发生湿热扩散现象,导致储粮温湿度适合害虫的发育繁殖,在冬天仍有可能发生第2代储粮害虫,引起储粮发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储粮科学技术研究事业发展较快,也取得了不少新成果、新技术,掌握了粮食在不同储藏条件下的演变规律和理论根据,不同生态环境中虫霉消长规律及防治方法;粮堆机械通风、低温及气调技术已形成多形式的选型、定型的工艺设计与设施;我国已制订出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粮食储藏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如不同温度、水分、气体成分对不同粮种在储藏期的变化、陈化机理及品质劣变指标的研究成果,从而提出了储藏保鲜可能性的限期。然而,同其它科学一样,粮食储藏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况且,我们在储粮科学领域里所做的努力还没有完全满足实际储藏工作的需要。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在市场经济流通领域中将出现新的问题,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探索,我们的事业是开拓性的,前景是无穷的,我们粮食战线上的伙伴们,将为二十一世纪粮食储藏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对于一个粮堆,各部位的孔隙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自动分级明显的部位更为突出。粮堆底层所受压力大,孔隙度较小。此外,粮堆吸湿膨胀后,也会造成孔隙度降低。
粮食的密度与孔隙度在粮食储藏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孔隙度的存在,决定了粮堆气体交换的可能性,是粮粒正常生命活动的环境。孔隙中空气的流通,粮堆内湿热易散发,粮食就耐储藏;如果孔隙度小,气体交换不足,当某些部位湿热高时,粮堆内就会湿热郁积不散,易引起发热、霉变。所以粮堆中有一定的孔隙度,对保证粮食安全储藏是必要的。
您好,欢迎莅临上谷仓储设备,欢迎咨询...
![]() 触屏版二维码 |